国外的学校,研究组十分看重平台的搭建,花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工作效率,让工作更为轻松,可共享性更强。相比之下,我感觉国内的很多研究组在平台这点上还是和国外有很大差距。
我们组,以及我和Dr. Deng组里的同学交流发现,我们两个组都使用slack协作。Slack是一个群聊工具,最基本的功能是私信和建立群组。不过它可以支持各种插件,以实现接收邮件,自动提醒等功能,非常适合程序员之间的协作。
我们组搭建了组内的gitlab服务器。这是类似于github的一个代码仓库,只不过只限组内人员访问。我们可以将自己项目的commit提醒嵌入到slack,以便老师和其他组员可以跟进我们的进展。在做计算机视觉方面的项目时,我们经常需使用很多机器同时运行。我就经常使用gitlab来同步不同机器上的代码。
我们组研究计算机视觉,对计算资源的需求量巨大。比较简单的是方案使用有很多GPU的服务器,因此我们每次组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买什么样的GPU。其二是使用Flux集群计算。这个我没有用过,大致是一个将很多计算资源整合使用的东西,我们组之前用过,其他组当然也在用。这个服务是由学校提供,研究组可以租用。另外,一些研究组、公司会使用AWS云计算的解决方案。国外有一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些AWS的实例模板,例如 Stanford CS231。使用这些实例模板建立的实例,就已经预装了所有需要的软件,例如python,cuda(Nvidia GPU的驱动),torch,caffe等深度学习框架。这样就不需要我们再去花时间安装软件,直接写代码就可以了。我出于好奇,也学习了如何使用AWS的云计算服务。免费版的计算速度还是很慢的,不过可以在其上搭建VPN,博客,论坛等。学会使用这些工具,之后肯定大有用处。
我还在同其他同学的交流之中感受到了不同老师的不同风格。我的导师十分勤奋,在组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。他自己有自己的项目,和我们大家一样,也会经常写代码,也会写lab notebook并同步到slack上,以便我们check他的进度。与此同时,他还有很多教授需要做的事,例如申请科研基金,到处开会等。他的风格十分亲民。在研修期间,我们全组人都被邀请到他家去开party,其间老师、学生、邻居都有。平时组会的交流也十分平等。我们还要求他也在组会的时候做张ppt展示自己的工作。但相比之下,在Dr. Deng的组里,暑期实习生就不被允许参加大组会,实习生直接和带他们的博士交流,而博士在组会上汇报进展。这样一来,交流也就不那么平等了。不过两种方式也各有好处。我们组虽然平等交流,但由于谁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打断,开会的效率往往比较低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汇报自己的进度,而没说上的人也没有补偿措施。而有一定等级区分的组,教授就可以控制开会进度,限制大家的发言时间,效率可能会有提高。当然,也有一部分教授不开组会。我和一个戏剧学院的实习生交流时得知,她的导师都是邮件和她单独联系的。总之,不同的导师风格会完全不同,并且会对他的学生产生深刻影响。
个人发展方面,我在科研、编程、生活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。
我对我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深的了解。假期里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,学习了很多教程,对深度学习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尤其对encoder-decoder、RNN有了深入了解。RNN(Recurrent neural network)是一种人工神经网络,在序列输入的学习任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encoder-decoder最初在自然语言处理有了应用,其思想是先用RNN将源语句进行编码,信息储存在RNN单元中,再用另一个RNN输出目标语句。这种方法还被应用于图片、视频描述,只要将encoder的RNN更换为CNN,就可以为图片、视频生成描述了。这也是我暑期研修的研究内容之一。我还广泛了解了其他相关领域,诸如CNN结构的发展,增强学习,对抗生成网络等。
由于我还参与了项目网页的开发工作,还学习到了网页开发技术,如Flask、Django等,以及网页服务器搭建的知识,学会了搭建Apache服务器,使用Celery队列等技术。暑假期间我经常使用Python,Lua编程。其中Python是现在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,在科研中使用尤其多,目前比较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,如Tensorflow,Theano也都是基于Python。Lua是一门比较小众的语言,我们的项目使用torch框架,它是基于Lua的。由于Lua没有Python等主流语言那么强大的功能,torch也是由开源社区来维护,文档并不是特别完善,程序debug的难度非常大,这也很大程度增强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平时解决编程问题,往往搜索一下就有现成的解决方案。但调试torch的程序,很多问题的报错都很模糊,只好深入代码去理解原理。虽然总会在错误上花费更多时间,但每个错误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。
我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有所提高。而且由于整天一个人独处,对寂寞的忍耐程度也明显上升了。
我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我对Linux系统的了解更为深入,完全习惯了在Linux上工作,我还更新了实验室的一个服务器系统。其次,我更加体会到开源、共享的重要性。我搭建了自己的博客,坚持在gist上分享自己的代码片并共享到slack,还在github上发起了论文笔记、数据库摘要的项目,实验室的师兄也表示很有兴趣,想要参与其中做贡献。我们的研究就建立在已有的开源代码基础上,我们自然也应该开源自己的代码。这种精神令我深受触动。并且当今的大公司也都抢着开源自己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,希望有更多人使用。可以明显看到,开源是深度学习,乃至其他领域研究的必然趋势。
研修过程中我感受到,美国和中国的文化氛围有很大不同。
他们对残疾人的权利十分重视。学校里几乎所有门都有自动打开按钮,入口也有残疾人通道,基本是无障碍校园。停车场都会设置专用车位。超市里会有专用的电动车。由于这些保障措施,残疾人得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、工作。
美国人比中国人开放得多,我觉得这是由于他们从小就被鼓励发表自己的看法,约束较少。由于美国是移民国家,这里总能见到各个国家的人,和他们交流总能令我大开眼界。美国的消费观念也和中国不同。他们的银行存款利率很低,但信用卡消费总有各种返现、折扣,通过各种措施刺激消费。
美国的制度也相对健全,很少出现诈骗的状况,我所在的城市也很少有暴力犯罪,家里整天不锁门也很安全。美国的一些小路口会有 stop sign,车到达路口必须停车,并且按照到达的先后顺序通过路口。几乎所有路口都会有这个标志,这使得行人在过马路时不必担心过来的车会撞上来,司机开车时也不必担心会忽然钻出一个行人。